盼望着、盼望着,龙年的春节越来越近,街上红彤彤的彩灯、逐渐增多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,年味越来越浓。去年,辛劳了一辈子的爸妈倾其所有,把祖屋修葺一新,全部完工就到了腊月二十五,发出号令让我们三兄弟全部回老家过年。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,我从1996年参加工作到现在,每年在老家呆的时间不足一周,大部分年头就只有一天——正月初一回老家祭祖,上午匆匆地去、下午匆匆地回,纯属一过客。现在终于可以在老家过年,重新感受那份安宁、安静与祥和,内心还是充满几分期待的。但今年春节前的日子却显得格外匆忙,从1月20日起,我就开始了连轴转的日子,省“两会”、市“两会”、谋划2024年的工作……时间,终于来到2月7日。
归心似箭
2月7日,农历腊月二十八,妈妈的生日。往年,都是在县城酒店庆祝生日。今年在老家过,想来应该别有一翻情趣。这天上午,恰逢市委和单位都要召开重要会议,确实也走不开。等会一结束,已过十一点。想到还要回家收拾收拾东西才能启程,加上过年可能路上也堵,只好给妈妈打个电话,除了祝生日快乐外,强调不能回去吃中饭了。“那行吧,慢慢回来,注意安全。”听得出,妈妈的话里有种无奈与失望。回家收拾完东西,一家人上车,已快到十二点,虽然知道赶不上吃中饭,却也催促我家的“首长”——掌握“方向盘”的老婆快一些。也许是大家都在吃午饭,预想中的高速大堵车、乡道“大挪移”并没有出现。到家的时候,大约一点左右,家中的坝子上,舅舅、姨爹姨娘、老表等亲戚,正在天南海北的吹牛,午饭并没有开始,心一下子就亮堂起来……
“八仙桌”上论“乾坤”
少顷,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,大家正式入席了。人并不多,只有四桌,都是几十年的老亲戚。作为寿星,妈妈当之无愧坐在了上席的c位,爸爸也坐在上席,这一桌用的桌子和凳子,还是当年妈妈的嫁妆。席桌设在了“陶屋”,“天地君亲师位”的牌匾在正中。在爸爸的提议下,大家端起酒杯,按照邻水“三山夹两槽”的规矩,先喝三杯,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,祝已去世的先人春节快乐,再祝寿星身体健康、福如东海、寿比南山,然后依辈份互相敬酒。敬酒声、祝福语,小孩不时的欢叫,气氛一时热闹起来。酒过三巡、菜过五味,大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。老表是在外做工程的小老板,说起这几年行情不好,政府工程“细水长流”式回款给自己带来了压力,但“我不忘本,优先保障民工工资,个人收入虽然有缩水也还是在增长”;舅舅说起新农合年年涨,群众很是不满,“为什么要年度‘清零’呢?一年内不住院的应该把这笔钱转入下一个年度”;侄女是教书的,说现在的学生难教,说不得打不得,不知道怎么教;侄儿在造船厂当铆工,工资已经达到同类别工人的“天花板”,“都挺好的,就是造船厂生意太好,一年到头没几天休息”;大哥早早结束了打工生涯,在县城购房,当起了“研究生”,觉得生活一切都好,就是这两年孙子生病住院时医院的床位太紧张,“要是多一些床位就好了”;二哥在广东一家公司当管理,老板每年都会给员工的父母一笔“春节慰问金”,“钱虽不多,但这样的老板好,来年还会好好干,既帮助公司成长也增加个人收入”………
“嗯,大家说的都不错。这几年因为疫情等原因,政府在公共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财政一时吃紧,但老表你不用担心,钱会慢慢回来的;舅舅的想法也挺好,但要算总帐,如果年度不‘清零’,财政就成了只出不进,中国人又这么多,如果财政崩溃了,就没有任何保障了,比如去年筱雅(舅舅的孙女)两姊妹住院,是绝对划得来的;大妹教书的时间不长,现在的教育不要求整齐划一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,平时要更细心、更专注;大哥说医院床位不够,其实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,比如县人民医院新修了住院大楼,县中医医院搬迁后面积更宽、床位也更多,各乡镇卫生院也在改造升级,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;打工的这几年虽然有一定压力,但世界经济大环境如此,中国的经济环境算是很好的了。别的不说,单说我家这四台车,都是近几年才买的。这几年,大家不但买了车,也都在县城或别的地方买了房,不也说明了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吗?……”作为桌上唯一的党政公职人员,我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,引导引导、开导开导,一番话语,说得大家频频颔首。接下来,我又用俄乌战争、中东冲突,来对比中国和平之美好、之宝贵,说到激动处,就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搞政策宣讲、在上接地气的党课,引得大家对中美关系怎么走、中俄关系怎么处、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怎么搞,高谈阔论、各抒己见,桌上掀起一股又一股高潮。不知不觉,我都喝了七八两白酒了,还喝了几瓶啤酒……
开“眼界”的“小棉祅”
第二天,吃过早饭,大家开始布置“新房”。老婆很细心,提早就网购了6个大红灯笼、近百米的彩灯等,爸妈准备了对联。这成了二侄女和她男朋友(广东人,第一次上门)表现的绝佳机会,整整大半天,她们都在挂灯笼、贴对联。还别说,灯笼一挂、对联一贴,年味就出来了。我呢,闲来无事,就带着我四岁的女儿外出闲逛。几年的脱贫攻坚让农村的基础设施大改善,特别是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,我是穿着拖鞋牵着女儿逛完全程的。一路上,地里郁郁葱葱的菜、路边各式各样的小花,都会让她驻足停留。我则点上一支烟,不失时机地教她认识各种事物,比如卷心白菜、葱子、蒜苗、油菜、莴笋等;小家伙对路边人家养的鸭、鹅、鸡、狗、猫等特别感兴趣,看了许久也不走,甚至把自己带的巧克力、糖果也扔过去让它们吃;对路边的小花,黄色的、白色的、紫色的……我也叫不出名儿,只要她喜欢,我们就一起连枝掐下来,扎成一小束,带回家“送给妈妈当礼物”;唯一让她感到不快的是乡村的小卖部居然没有玩具卖,嘴噘了老半天。但当回到家把“礼物”送给妈妈得到感谢,在爷爷奶奶面前“显摆”自己认识了什么什么、全程是自己走的路并得到一顿夸奖时,立刻又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。夜幕降临、华灯初上,当所有路灯打开,房前的坝子显得亮堂起来,彩灯闪烁更是锦上添花,这小家伙竟然“哇噻,太漂亮了”,在坝子上又蹦又跳。回想前几年在城里过年,街道上明亮得多,彩灯也多得多,也没见她多激动啊。我想,这可能是在城市里无法得到的快乐吧!
浓墨重彩的腊月三十
一大早,家里的女人们就在厨房上演大合奏:锅碗瓢盆、切削剥砸、蒸煮烧烤、麻辣清淡;小家伙们就在坝子上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追逐嬉戏;我们几个做儿子、孙子的,则在父母的带领下,“参观”他们的“大事业”——修葺一新的房子。说起来,爸妈这辈子挺不容易,家里几乎没有啥老底子,几十年来就用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,还供我们读书,助我们娶妻生子、买房买车。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,还挤出钱来在1989年修了三间一楼一底的板房,这种板房当时农村还不多见;后来他们还承包过几十亩地种柑橘、但因嫁接技术不过关杀䦀而归,又新建猪舍养猪、却又因花大价钱引进的种猪几乎不下崽而中途矢折,两次致富梦的破灭既耗费了他们大量的心血、也花费了他们几乎所有的积蓄。退休后,终于听了我的劝,安安心心过退休日子了,却也舍不得花钱,平时顶多在外面吃点稀饭、包子、面条,买一元钱的矿泉水,剩下的都存起来了。这次翻修老家的房子,包括三间祖屋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修的三间板房,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积蓄,也应该是他们这辈子最后的“大事业”。三间祖屋全部从濒临垮塌修成了一楼一底的板房,水电皆通,只是还没有装修;三间老屋原本就是板房,这次搞了装修,底楼是传统的水泥地板,二楼全部铺上了地砖,又新购了床、柜子等,只为全家二十多口人能回家过年。“这辈子我们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……”想想老人家一辈子的辛劳,心里有些酸酸的……
十二点,随着鞭炮声响起,年饭正式拉开帷幕。首先是献年饭,在祖宗牌位前放上一张桌子,把饭、菜、酒、烟、瓜子、水果、零食等都摆在桌上,父亲插上九柱香(左中右各三柱)、烧上几把纸,并祝所有先人们节日愉快。仪式结束后,吃年饭正式开始,菜品当然是很丰盛的,大人们喝酒,小的们喝饮料。两位老人坐上边,扫视着他们的后辈,满意地笑了。儿孙们排着队敬酒,说着祝福的话。酒过三巡,爸爸开始回忆他的光辉岁月,说他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民师考录为公办教师;当年他当最大的“官”——村主任教师时治学严谨,所有年级都是全乡第一,全村很多人都是他和妈妈的学生;他还是全乡第一批小学高级教师……妈妈说起当年他们都是民办教师的时候,白天上课、晚上趁着月色干农活儿,也不觉得有多辛苦,总觉得日子有奔头;当年建新房时又遇奶奶去世,家里更是捉襟见肘;爸爸读民师那一年,大哥刚刚外出打工,我和二哥还在读书,全家就靠她80多块钱的工资保运转,尽管拆东墙补西墙,但日子总算过来了……说实话,确实让我们后辈特别是孙辈肃然起敬。我们酒杯不停,脸越来越红,声音越来越大,各种抒发情感,有总结2023的,有展望2024的。“年饭年饭,要吃一年”,年饭吃了很久,我们很欣慰,除了我四岁的“小棉袄”和大哥一岁的孙子外,孩子们居然没有离开饭桌,也没有耍手机。年饭,就在大家回忆一年的忙碌辛苦中度过,在总结一年成败得失中度过,在陪伴倾听中度过!
下午,在收拾完锅碗瓢盆后,忙碌了大半天的女人们开始围坐在一起研究“120号文件”,勤快的侄儿侄女又搬出烧烤架,侄孙们当起了“搬运工”,打麻将的边吃烧烤边打麻将,别提有多惬意;我们在坝子上坐着躺椅,陪爸妈聊着天,吃着烧烤,真是舒心;我那可爱的小女儿奔跑嬉戏,整个下午都在吃,对她虽然刻意没放辣椒,但她还是被辣得“呼哧呼哧”的,还直呼“太好吃了”,并直接喝起了冷冷的矿泉水,居然没有吃坏肚子……
夜幕降临,该吃晚饭了,但中午吃得太好、加上下午的烧烤,大家肚子都不怎么饿,晚饭就显得有些简单。历年的春晚是必看的,但家里网络还没通、临时也没买电视。老婆想得周到,网购了投影仪。就在宽敞的祖屋里,把春晚投到白色的墙上,屏幕还够大,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看坝坝电影的年代。天气还是有些冷的,我提议把烤火炉都集中到祖屋里,但父亲坚持要生火,说“有火才旺”。不久,侄儿们用一口大锅生上火,红红的火苗夹杂着不时的“噼叭”声、春晚的莺歌燕舞、我们的欢声笑语,构成了一曲动听的“交响乐”…………
发红包了,先是线下发,爸妈掏出厚厚一叠红包,给所有的后辈们都送上祝福,“找钱的找更多的钱,工作的更上一层楼,读书的越来越得行”;然后是我们这一辈,老大、老二、老三,先给爸妈发红包,再给后辈们发红包;接着是已经自食其力的孙辈们,给爷爷奶奶和还在读书的弟弟妹妹和尚未读书的侄儿发红包……一圈下来,收获最丰的自然小家伙,大家都喜笑颜开。最有意思的是我的小棉袄,在发红包前因为耍小性子、并尖叫着哭被我扇了一耳光(当然没用力,并且至今我还有些后悔),在哭鼻子的同时把事先排练的“恭喜发财、红包拿来”之类的台词都忘了,只傻乎乎地往每个人身前一站,大家也不强求,就把红包给她,她接过红包,看到里面的钞票,听到大家说可以买很多很多零食、很多很多玩具,又禁不住破涕为笑……线下发完,看会儿春晚,就是线上发红包。在家庭群里,爸妈先抛砖引玉,然后是最佳手气发红包。大红包、小红包,几十块、几块、分分角角,就在各个手机之间转来转去,笑声吵闹声盖过了春晚歌声,每个人嗓子都吼嘶了,声音都笑哑了。最后清理战果,赚得盆满钵满的、红包余额大幅缩水的都心满意足。
除夕之夜,又怎么少得了烟火盛宴?本来按老爷子的安排,要接近十二点才放。但小孩子又怎会这么听安排呢?早早就安排上了。我家的小棉袄可算是“破胆”了,平时在城里哪里见过这些玩意儿呢?这次回老家,最开始的时候,听到放鞭炮,都要把我的脚抱得死死的;后来不抱脚了,两手捂耳朵;再后来耳朵也不捂了,远远的看;最后直接“操刀上阵”,什么擦炮、甩炮,都可以“信手拈来”。为她,姐姐们还特意买了“仙女棒”和小花灯,看着提花灯的她,像极了农村的小丫头;看着她挥舞“仙女棒”,脸上露出得意的、满意的笑容;看着她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直冲上天、接着“砰”的一声、然后在空中散开形成各种图案的烟花时的惊讶、惊喜,我也是由衷的高兴,觉得在老家过年“真值”,想起了那句歌词:小小少年,很少烦恼,无忧无虑乐淘淘,但愿永远这样好……
祭祖
每年大年初一,老爷子都要办一件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情——祭祖。往年没在乡下过年,儿孙们也没有买车的时候,他都是自己掏钱包客车,把在县城的所有亲人拉回老家祭祖。今年在家过年,当然更不在话下。早上早早地吃过象征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汤圆,在几位堂兄及其家人也赶到后,祭祖就开始了。首先在祖屋祭祖,照样在“天地君亲师位”牌匾前投供桌,点上蜡烛、插上香,烧上一大堆纸钱和一大叠数额惊人的冥币,再说上“今天是龙年大年初一,张家的先人们请来享用供果,特烧去纸钱和冥币,愿你们在那边生活富足、平平安安,并保佑你们的后人身体健健康康、工作顺顺利利,官财两旺、阖家幸福”之类的话,在红红的火前,所有后人均跪下磕三个头、再起身作三个揖,最后在鞭炮声中结束。祖屋祭拜完后,就领着所有人浩浩荡荡地去拜祖坟。这些年来所拜的祖坟有五个,分别是我的祖爷爷、爷爷、奶奶、大爷和大娘。每到一处,先点上蜡烛、香,摆上祭盘、在坟头插上花,然后在他的监督下,身强力壮的子孙把坟四周包括顶上的杂草、杂树清理得干干净净,再烧纸、跪拜、作揖。他尤其看重清扫工作,“扫墓扫墓,关键要扫,要把墓打扫得干干净净,让先人们开开心心、舒舒心心过年”;他非常“痛恨”那些“走过场”式的扫墓:“有些人回家扫墓,很多年不打扫,在杂草杂树掩埋下,连坟具体在哪里都搞不清楚,就在大概的地方烧点儿纸、磕下头作下揖,再放点儿火炮,转身就走,这样的子孙是不孝的。”算下来,祭完一个坟大概要花半个小时左右。等到把五个坟祭完,一上午也就过去了。吃过中饭,堂兄们要回去了。临分手的时候,看到一大家人堆在路口上的8辆车,老爷子提议照个“全家福”,边照边说:“托党的福、感党的恩,靠祖宗庇护,我们张家人丁兴旺,车越来越多,日子过得越来越好……”草草吃完午饭之后,我们全家驱车来到外公外婆家,重复着祭扫那套程序。我那可爱的“小棉袄”,可能当天心情不佳,无论如何不肯跪下磕头,只愿意在她妈妈陪同下作揖。父亲却也大度,说小孩子长大了就知道了。但就在拜最后一个坟也就是我外婆的坟时,却乖乖地磕头、作揖,父亲喜笑颜开,母亲也很高兴。整个祭拜没有悲伤、没有说教。年味,是传承、是榜样,“百善孝为先”已在儿孙们心中生根、发芽!
希冀
初二和初三,就在“走人户”(作客)中度过,吃饭、喝酒、打牌成为生活的主旋律。初四,由于同学的父亲满80岁,就在县城办酒,我不得不离开了。再加上初五到初八,我都要到单位带班,这个假期是不可能再回到老家了。从腊月二十八到初四离开,我整整在老家呆了六个晚上,算是这么多年来最长的了。要离开了,看着社上的房子,有回家修小洋楼的,有脱贫攻坚时政府修的扶贫房,还有一些人家出去了再也没回来、房子没人打理而破破烂烂甚至摇摇欲坠了,也看到原本的一些水田长满了杂草、年后肯定是要撂荒的,又想想原来近两百人的一个社、现在常年在家的不到20个人,觉得乡村振兴还任重道远。但再看看故乡,包括房前屋后、公路边,都干干净净,大家都自觉在固定的地方倾倒垃圾,每天都有环卫车清运垃圾,人人都向善向好;想起在聚会时那些在外打拼的人酒后吐的“真言”:老表说想回家乡投点儿小资,做点儿事情,比如种养业啥的,又怕政府扶持力度小且政策多变下不了决心;在重庆打拼的侄儿说想回家开个农家乐啥的,离县城也不远、公路也通,水电气啥的都具备,就是不知道具体的投资政策;再想到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,强调要学习运用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经验,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以及国家九部委联合出台的《“我的家乡我建设”活动实施方案》……现在,顶层设计有了、地方政府正在配套,人会回来的、资金也会回来的,乡村振兴大有希望、定能成功,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版图中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春破土而出,人踏春而行。又是一年春天的到来,这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春天,复兴大道上,又一个春天的故事,已然启程!
亲爱的故乡,明年春节,我再回来躺在你的怀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