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回老家给老父亲祝寿,午饭我什么菜都没吃,只吃了两大碗活水豆花。母亲笑着说:“早晓得你回来只吃豆腐,其他菜都不该准备,连饭也不煮。”我满足地摸着肚子,嘿嘿一笑。是啊,在我心中,豆腐是天底下最好的美食。
说到豆腐,这个天南地北都熟知的食物,据传有二千多年的历史。两千多年前,淮南王刘安的母亲由于年迈,牙齿掉了,嚼不动饭菜。刘安就用“地水”点豆浆,得到又香又软的块状食物,便称之为“豆腐”。宋代大文豪、美食家苏东坡最喜欢吃豆腐,在黄州时经常亲自做豆腐招待好友,还写下了“煮豆作乳脂为酥,高烧油烛斟蜜酒”的诗句。
童年时期,老百姓生活很艰苦,能吃上一块豆腐,简直比过年还兴奋。一年到头,父母亲都在田间地头干农活争工分,年底了才从生产队分得几斤黄豆。父母亲生怕嘴馋的我们偷偷把黄豆放到柴火里爆着当零食吃了,像珍藏宝贝一样藏在柜底。过年了,母亲取出黄豆,用井水泡胀了,然后推着石磨细细地磨。乳白色的豆浆从石磨缝里慢慢流出来,屋子里顿时豆香四溢。闻着诱人的豆香,就仿佛有一块热气腾腾的豆腐放在面前,馋得我的肚子咕咕地叫,嘴里不自觉地咽着口水。
老家的豆腐都是用盐卤点的,可以配菜煮汤,也可以油煎红烧。刚点出来的豆腐,我们称为活水豆花,可直接用麻辣调料拌着吃。那绵软丝滑的口感,令人十分陶醉。
豆腐做得好不好吃,与点豆腐的人厨艺有关,也与制作豆腐的程序有关。老家的豆腐是先用石磨将经过泡发的黄豆磨成豆浆,再用纱布过滤去掉豆渣,然后把豆浆倒入大锅烧开,最后盛入盆中用盐卤水点,凝结后再放在木质模框里,用纱布包着压。豆腐在模板上压到什么程度,压多少时间,全靠做豆腐的人把控和做豆腐菜的需求。压得紧实的,俗称老豆腐,适宜油煎红烧。压得不实的,叫嫩豆腐,主要用于拌着吃。
改革开放以后,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,收获的黄豆也多了。每到春节前的腊月下旬,各家各户都开始泡黄豆,然后用石磨磨出豆浆、制作豆腐。做豆腐的工序中,推石磨是个体力活。俗话说:世间有三苦,撑船打铁磨豆腐。我们家人口多,磨豆腐要磨小半天。往往是两个妹妹坐在石磨边端着黄豆添磨。父母亲和我及弟弟轮流着推磨。待豆浆磨好,上灶烧开,接着一套制作豆腐的流程下来,就到了天黑时分。大家累得腰酸背疼,但看到一箱箱用模板压得紧实的豆腐,一家人都乐呵呵的高兴。做豆腐余下的豆渣,是养猪的好饲料,不添加粮食就够圈里的两头肥猪吃好多天。
豆腐不仅在寻常百姓家受宠,也是佛门净地的主食。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,为出家人提供了足够的营养。到寺院用斋饭,只见桌上的菜肴色香味俱全,从外观看有鱼有肉,入口才知是豆腐。现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但凡生意火爆的素食店,豆腐是必可少的。少了豆腐,素食就少了灵魂。
豆腐除了饱人口福,还是一个文化的标志。老家有个习俗,人死后丧主举办的酒宴上,一定有豆腐做的菜,俗称吃“豆腐饭”。吃豆腐饭,有预祝宾客长寿之意。人们常说:刀子嘴豆腐心,意思是一个人讲的话像刀子一样硬,但他的内心却像豆腐般柔软,真实表达了一些人的个性特征。
豆腐,一道渊源流长的美食,一直是寻常百姓的最爱。我们做人,也应像豆腐一样:“小葱拌豆腐——一清二白”。